【导读】今天,湖南统招专升本网为大家大家带来了乐贞教育络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相信很多考生对此都比较关心这个问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乐贞教育络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2.印刷术发明
3.电报发明
4.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1.信息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2."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3.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二)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个人化"
时代背景: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 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 个人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六、计算机诞生的标志
计算机诞生的标志是-阿帕网,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整个世界开始普遍采用这一系统结构,这标志着全球互联网的正式诞生
七、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2.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3.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门户网站 Yahoo!,我国的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均在1998年前后相继成立。
web2.0时期的网络应用是"一对多"与"多对多"并立, 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形式,互动性加强,内容生产包 括信息交互与行为记录。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数据化: 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
2.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
3. 移动化: 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5G)
八、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1.信息传播的通道
2.知识生产的平台
3.人际交往的平台
4.娱乐新天地
5. 商务活动的平台(B2B(Business_Business))、《B2C(Business_Customer))、(C2C(Customer_Customer))
6.意见自由市场
九、从受众到用户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
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
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服
十、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碎片化趋势
小众化的积极面向
1.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2.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小众化的消极面向
1."信息茧房"的扩张(信息茧房概念-公众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取信息,因而信息结构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久
而久之,会置身蚕茧一般的狭隘的空间。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视野狭窄,偏执自负,盲目盲从。)
2.社会粘性的丧失
新媒体带来传媒格局变革
1.新媒体产业加剧了市场竞争,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
2.新媒体产业逼迫传统媒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与 融合,单一的传统媒体将无法生存。
3.新媒体产业改变了传统受众的阅读习惯,将消费者由 “受众"转变为“用户",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游戏规则。
传统媒体的求生之路(传统媒体的转型需重视以下几点)
1.保持内容优势 2.适应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 3.创新盈利模式
十一、媒介融合
①狭义的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叠加"和"融合", 产生新的媒介形态
②广义的媒介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媒 介技术、媒介组织、所有权等所有媒介要素的整合与互融,是生产、 发布、接收、消费等媒介产业各个层面的融合
(概念-综合而言,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 多功能复合型媒界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
十二、媒介融合的三大诱因
1.技术诱因: 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
2、经济诱因: (1)规模化生产 (2)分工、合作与专业化
3、市场诱因: 受众的信息需求
十三、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1 . 内容融合
2 . 网络融合
3 . 终端融合
4.媒介融合实践
十四、新闻生产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事实经过采写、编辑、发表等业务流程,是新 闻专业组织制造的过程及结果;二是指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地加工 赋予新闻事实以意义从而建构了社会现实。
十五、新闻场域
场域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一个新闻社会学研究范式。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 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生产的直接和 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隐喻了新闻生产背后的权力关系。
十六、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1. UGC新闻模式(即“用户生产内容")
2.众包新闻模式(即"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
3.迭代新闻模式
迭代新闻生产在迭代过程中完善,满足用户参与定制的信息需求。新闻从快到深分为快讯、初稿、报道7个阶段、背景、分析、互动和定制
4.融合新闻模式
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
十七、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点与具体步骤
1.观念更新与流程再造(优化采编沟通,合理编排流程)
2.全员参与与上下沟通(采编同步交流,扁平化操作)
3.量化管理与机动应对
十八、网络与"四权"建设
1.网络与知情权
2.网络与参与权
3.网络与表达权
4.网络与监督权
十九、网络问政
1.政务公开与上情下达
2.参与决策与下情上达
(“网络问政”就是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 统称,主要有三个方面: 了解民意,问需于民;汇聚民智,问计于民; 民主监督,问察于民。)
网络与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指在公共协商过程中,由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对话、 讨论、审视各种相关理由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实现公民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与公共决策。
二十、互联网: 新的舆论场
1、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
网民主要特点是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网络舆论多由精英主导。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两大特点:
一是新老媒体互动是网络舆论真正影响大多数人乃至时间走向的重要因素;二是政府感受到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在舆论面前承认、纠正错误。
3、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二十一、网络舆论的成因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二十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即指强者愈强、弱 者愈弱,指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网络舆论中的"马太效应"其实就是从众心理。舆论占优的议题声调越来越高,浏览回复的人 数在不断增加,而其他议题则越来越被漠视,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从而使得关注焦点越来越集中在某几个话题。)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二十三、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积极影响:
1.网络舆论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
2.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
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消极影响:
1.质量低、群体极化严重,出现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
2.虚拟空间影响现实空间: 跟风严重
二十四、意见领袖
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念或建议, 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 中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
二十五、新意见领袖的概念和特征
大众媒体发达时代产生的区别于旧意见领袖的新群体。 拥有叱咤风云的力量;借助技术得以常态化地、在第一时间发表观点
二十六、新意见领袖的分类
1文体明星
2公共知识分子
3草根领袖
二十七、新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1、新意见领袖-互联网催生的新权力层
(1)公众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各项权利作斗争
(2)聚合在一批人周围,听他们发表观点,在网上发出或支持 或反对的声音,甚至延伸到网下,采取相应的行为。
2、舆论风暴-新意见领袖的能量所在
意见领袖们或直接提供信息或转发事件,从而为公众设置议程; 或提供真相,揭示事件性质,引导舆论方向。
二十八、新意见领袖的产生
1、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网民所寻找的信息处理的委托人,就是新意见领袖。
2、社会资本 新意见领袖的权力来源
成为意见领袖的权力都来自社会资本-以名望、声誉而获得公众的认可。
二十九、新意见领袖的新动向:商业化、职业化、群体化
1.对新意见领袖的争夺
2.新意见领袖的"圈子"
3.正确看待新意见领袖:
新意见领袖容易引发的群体激化值得高度重视。
新意见领袖本身的是非对错也是值得关注
三十、网络社会思潮及其特点
1、社会思潮与网络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 基础之上。它因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现象、矛盾和冲突而触发, 即可以表现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理论,也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网络社会思潮,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社会思潮。网络社会思潮是 现实社会思潮的延伸,与现实问题联系相当紧密,它反映和表达的依 然是现实世界的不同意见、态度和倾向,以及话语和利益诉求。
2、网络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社会思潮的主体是分散的、不确定的网民,并且以"草根"叶中青年群体为主,网络社会思潮主要体现的是中青年网民的群体意识。
网络社会思潮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表达的 是网民对自身利益、要求以及公共利益的诉求。
特点: (1)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2)互联网扩充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社会思 潮的生成、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思想共享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3)就传播效果来说,网络技术的便捷使得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 极为迅速,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增加了对其把握的难度。
3、社会思潮的本质是一种民众评议机制
社会思潮体现出群体性、民间性、公共性、自主性、流动性等特征。
4、网络社会思潮是一种用户的解读框架 互联网上多种思潮激荡
1.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 济,反对国家干预,认为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在全球贸 易领域,主张全球化,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在政治领域,主张民主***。)
2.新左派思潮(新左派的“新"在于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左"在于批评资本主义和西化潮流。”
3.民族主义思潮
4.民粹主义思潮
5.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6.新消费主义思潮
三十一、传统媒体的责任
1.主动担当,传播当代中国主导性思想
2.积极介入,促进社会思潮"百家争鸣"
3.打破禁忌,不回避、不打压某些社会思潮
4.疏通渠道,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三十二、"大众文化"是什么
1.大众文化是草根的、原生的文化形态。
2.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是一种意义的不断构建过程。
3.大众文化还代表了一种自由的力量,这种大众文化的流行与传播的力量来自新的"技术赋权"
三十三、网络形式的大众文化(互联网文化)的特征
1.符号的生成速度远远大于中心化媒体
2.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
3.用户参与流行文化生产
三十四、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式样
1.网络语言
2.网络文艺
3.网络恶搞
4.网络模仿
互联网传播主流文化
1。转变传统宣传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
2.转变话语方式,用"生动"取代"说教"
3.传播网络正能量
三十五、亚文化
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三十六、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1性别取向为区分的同性恋亚文化
2.因年龄段的区分而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和老年亚文化
3.由兴趣爱好所区分出的诸多亚文化
4.由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的亚文化
【结尾】以上就是关于“乐贞教育络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的信息,考生想了解更多关于湖南专升本常见问题、统考动态、招生简章、院校动态、招生专业、考试大纲等信息,可加入【湖南专升本考生交流群】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或【在线咨询老师】